社子島發展史
社子島發展史
文:淑賢老師
1.)沿河築跡
- 17-18世紀有原住民移居至此。
2).沙洲形成
- 1880年代(光緒年間):各沙洲已因淤積,相互連接,形狀和現在相仿,留有番仔溝和大巃峒區隔。
3).聚落形成
- 1890年(光緒16年):淡水縣簡明總括圖示該地區已形成「社子庄」、「浮洲庄」、「中洲庄」等沙洲聚落,以農業為主。
4).葫蘆島
- 1904年(明治37年):台灣堡圖顯示社子地區諸沙洲已經合併為一個葫蘆狀的大沙洲島,取名為葫蘆島,亦為最早清楚標示社子一帶聚落位置的地圖。
5).農業水圳
- 1926年(大正15年):日人在後港墘一帶用電動馬達抽取河水,興築社子圳,社子成為大台北蔬菜供應區。
6).社子遺址
- 1935年(昭和10年):日人平山勳發現社子遺址-「十三行文化遺址」。
7).颱風肆虐成災
- 1956年(民國45年):萬達颱風豪雨襲台。
- 1963年(民國52年):葛樂禮颱風過境,淹水三天。
8).防洪禁建50年
- 1970年(民國59年):政府提出大臺北地區防洪計畫將社子島列為洪泛區,從此社子島就禁建幾近50年。
9).基隆河截彎取
- 1974年(民國63年):社子堤外3里設防朝堤。基隆河截彎取直開闢新河道。
10).農業沒落
- 1978年(民國67年):南北高速公路完工通車,將番仔溝填平,興建「重慶北路交流道」,此後,中南部蔬菜北運,社子島農業逐漸沒落。
11).蛻變今日社子形成
- 1981年(民國70年):拆除社子吊橋。
- 2003年(民國92年):社子島文化祭開幕,以延平北路坤天亭為中心,為期半個月。
12).再造社子島
- 2010年(民國99年):郝龍斌市長提出要把社子島打造成「台北曼哈頓」計畫。
- 2015年(民國104年):市府提出規劃「運河社子島」、「生態社子島」及「咱ㄟ社子島」三個方案。
13).今日社子島